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消化内科 > 胃疾病 > 胃炎 > 浅表性胃炎
编号:13569528
温针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(虚寒)证患者症状改善及生命质量的影响(1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9年1月1日 《世界中医药》 20191
     摘要目的:探讨温针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(虚寒)证患者症状改善及生命质量的影响。方法: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(虚寒)证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,按就诊编号分组,单号纳入对照组,双号纳入观察组,每组63例。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,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。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、生命质量变化情况,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。结果: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.83%(61/63),明显高于对照组79.37%(50/63)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与治疗前比较,2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在治疗后明显下降,而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上升,且观察组上述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结论: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(虚寒)证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,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,改善患者临床症状,促进患者身体恢复,改善预后,提高生命质量,具有临床推广意义。

    关键词温针灸;慢性浅表性胃炎;脾胃虚弱;生命质量

    中图分类号:R246;R256.3文献标识码:Adoi:10.3969/j.issn.1673-7202.2019.01.042

    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,具有较高的发病率,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%~85%。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可无任何症状,或有进食后出现上腹部不适、隐痛、伴嗳气、惡心、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,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[1]。目前,西医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以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、抗酸或抑酸治疗、保护胃黏膜等为主,虽具有一定疗效,但存在一定不良反应,不利于患者预后[23]。因此,如何有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,是目前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棘手问题。近年来,中医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,不仅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,还可以减轻不良反应,受到广大患者及临床医师的青睐[4]。本研究对12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(虚寒)证患者分组采用常规针刺与温针灸治疗,比较2组临床疗效、症状及生命质量改善情况,旨在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(虚寒)证的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证据。具体信息如下。

    1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(虚寒)证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,按就诊编号分组,单号纳入对照组,双号纳入观察组,每组63例。对照组中男35例,女28例;年龄28~62岁,平均年龄(42.56±3.75)岁;病程6~38个月,平均病程(26.58±2.55)个月。观察组中男37例,女26例;年龄29~65岁,平均年龄(42.88±3.82)岁;病程7~40个月,平均病程(26.23±2.34)个月。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具有可比性。

    1.2诊断标准

    1.2.1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》[5]:1)临床表现:以腹胀、上腹部疼痛、伴嗳气、恶心、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为主,且上述症状大部分无明显规律性,进食可加重或减轻;2)胃镜检查:主要表现为条带状或点片状的红斑,胃黏膜粗糙不平,病变常红白相间,以红色为主;3)实验室检查: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。

    1.2.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》[6],结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(虚寒)证患者常见临床表现,拟制定中医症候诊断标准:1)主症:喜按喜暖、胃脘隐痛。2)次症:神疲乏力、食后胀满、大便稀搪、纳呆少食。3)舌脉:舌质淡有齿痕,苔薄白或白厚,脉沉细。具备2项主症+1项次症或1项主症+2项次症,结合舌脉即可确诊。

    1.3纳入标准1)符合下述西医、中医诊断标准者;2)年龄介于18~70岁之间者;3)临床资料完整者;4)依从性好,配合本次研究者;5)近1个月内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者;6)对本研究知情,并自愿签署同意书者。

    1.4排除标准1)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;2)精神疾病患者;3)妊娠及哺乳期妇女;4)合并有严重心、肝、肾功能异常及造血系统疾病者;5)晕针者;6)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;7)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;8)经常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者;9)食管炎及十二指肠炎者。

    1.5脱落与剔除标准1)受试者依从性差,严重影响疗效评价者;2)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、不良反应及其他并发症,不宜继续进行治疗者;3)研究中自行退出者;4)研究中因其他原因中途退出试验、失访或死亡者。5)试验过程中自然脱离者;6)最终诊断结果与本研究疾病症型不符者;7)因不能坚持治疗而中途退出试验者,或由于其他原因无法本研究全部观察项目者。

    1.6治疗方法

    1.6.1常规针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,具体措施如下:1)选穴:选取公孙、足三里、内关、中脘为主穴;阴陵泉、关元为配穴。2)操作方法:患者取仰卧位,使用75%酒精对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,各穴位均采用双手进针法,阴陵泉、足三里、中脘及关元均进针1.0~1.5寸,针刺得气后,应用提插补泻补法,提插幅度约为5 mm,频率为30~40次/min;公孙、内关均进针0.5~1.0寸,针刺得气后,应用平补平泻法,提插幅度约为5 mm,频率为50~60次/min。每个穴位手法操作时间均为1 min,每隔10 min操作1次,留针30 min。上述治疗1次/d,10 d为1个疗程,共治疗4个疗程。

    1.6.2温针灸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,温针灸具体措施如下:1)选穴:选取足三里、关元、中脘为操作穴位。2)操作方法。患者取仰卧位,使用75%酒精对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,将硬纸片剪成40 mm×40 mm的正方形,于硬纸片中央钻一小孔,从毫针针柄上套入,避免操作时对穴位周围皮肤造成不必要的损伤,将艾柱套在针柄之上,其长度为1.5 cm,其下缘距离皮肤距离为3~4 cm,点燃艾柱施灸,每穴施灸2壮。上述治疗1次/d,10 d为1个疗程,共治疗4个疗程。, 百拇医药(陈桂珠 周松晶 桂树虹 蔡燕)
1 2 3下一页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消化内科 > 胃疾病 > 胃炎 > 浅表性胃炎